北京昌平地区草莓根腐病菌种类鉴定 |
| |
作者姓名: | 张阳 刘正坪 魏艳敏 尚巧霞 李永强 赵晓燕 |
| |
作者单位: |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
| |
基金项目: | 基金项目:北京农学院促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专项计划项目“北京地区草莓根腐病菌的种类鉴定与防治药剂筛选”(BNRC&GG201416);北京农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科研能力提升工程项目“草莓抗重茬剂的研发”(KCT2014006)。 |
| |
摘 要: | 明确草莓根腐病的主要致病真菌种类,可正确有效地指导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本试验采用单孢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从昌平地区所采集的草莓根腐病株中共分离得到41个菌株。采用病土定植法测定菌株对草莓幼苗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所分离的菌株均可引起草莓根腐病,致使草莓根部及根茎基部发育受阻,缢缩变黑,腐烂折断;造成地上部生长不良,叶片变黄,甚至死亡。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菌株的分类地位进行鉴定,其中39株可以鉴定到种,分别属于10个属的15个种,另外有1株只鉴定到属,1株只鉴定到科。在41个菌株中,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等4个种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菌株总量的29.25%、12.20%、12.20%、9.75%;致病力最强的种类为伏革菌科真菌、棒形拟盘多毛孢和胶孢炭疽菌,其次为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木贼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发病率均可达50%;淡色生赤壳、伏革菌科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Stachybotrys chartarum、Neonectria radicicola等为首次报道的草莓根腐病致病菌。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北京昌平地区草莓主产区中草莓根腐病的防治,并为草莓根腐病快速检测方法的研发提供参考。
|
关 键 词: | 草莓根腐病 病菌分离 病菌鉴定 |
收稿时间: | 2015-01-30 |
修稿时间: | 2015-06-10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