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不同库容量类型基因型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特征
引用本文:潘俊峰,崔克辉,向镜,魏冬,王凯,黄见良,聂立孝.不同库容量类型基因型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特征[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5,34(1):9-15.
作者姓名:潘俊峰  崔克辉  向镜  魏冬  王凯  黄见良  聂立孝
作者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州 51064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06;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371548)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D07B10)
摘    要:在大田条件下,以源于珍汕97×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27个家系)为材料,测定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NSC)含量和积累量(移栽后30d、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穗颈节间直径和维管束数量、产量等,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家系按库容量大小聚类,研究不同库容量类型水稻茎鞘NSC积累与转运特征。结果显示:家系间库容量存在较大的变异,变幅为289.4~945.4g/m2;按库容量从小到大依次可聚类为A、B、C、D、E和F共6种类型,平均库容量分别为388.0、575.3、667.3、728.4、793.4、887.2g/m2;抽穗期NSC含量和积累量均显著大于移栽后30d和成熟期。总体上,小库容量类型(类型A和B)移栽后30d NSC含量和积累量显著高于大库容量类型,相反在成熟期低于大库容量类型;在抽穗期,NSC含量在不同类型间变化不大,而大库容量类型茎鞘NSC积累量大于小库容量类型。大库容量家系穗颈节维管束多,但源库比(单位库容量的叶面积)较小;移栽后30d到抽穗期,不同库容量类型基因型间NSC含量的变化无差异,然而积累量的变化随着库容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着库容量的增加,NSC表观转运量显著增加,而茎鞘NSC对产量的表观贡献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特点。大库容量类型茎鞘NSC对产量的表观贡献较高,这与其抽穗前茎鞘NSC积累量高、灌浆结实期NSC表观转运量大、茎维管束多、源库比小紧密相关。由于大库容量类型源库比率较小,采取增源(尤其是茎鞘中NSC的积累)的栽培措施利于大库容量基因型获得高产。

关 键 词:水稻  库容量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积累与转运  重组自交系
收稿时间:2013/10/25 0:00:00

Characteristics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in rice genotypes with various sink-capacity
PAN Jun-feng;CUI Ke-hui;XIANG Jing;WEI Dong;WANG Kai;HUANG Jian-liang;NIE Li-xiao.Characteristics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in rice genotypes with various sink-capacity[J].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5,34(1):9-15.
Authors:PAN Jun-feng;CUI Ke-hui;XIANG Jing;WEI Dong;WANG Kai;HUANG Jian-liang;NIE Li-xiao
Institution:PAN Jun-feng;CUI Ke-hui;XIANG Jing;WEI Dong;WANG Kai;HUANG Jian-liang;NIE Li-xiao;Rice Research Institute,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MOA Key Laboratory of Crop Physiology,Ecology and Cultivation(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College of Pl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ice Biology,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