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茅洲河下游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来源分析与生态风险 |
| |
作者姓名: | 凌郡鸿 张依章 周北海 孔德安 王强 凡宸 张秋英 |
| |
作者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8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12,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83,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 518100,中共福田区园岭街道工作委员会, 深圳 518028,深圳市自由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 518000,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1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033);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深科技创新[2016]100号) |
| |
摘 要: | 为研究茅洲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与生态风险,于2016年8月采集茅洲河柱状沉积物9根,使用GC-MS分析了16种多环芳烃(PAHs)。结果表明,沉积物中ΣPAHs范围为:453.7~998.1 ng·g-1,平均含量为708.3 ng·g-1,呈入海口与上游浓度较高、中下游浓度相对较低的分布特征。0~0.5 m层、0.5~1.0 m层和1.0~1.5 m层16种多环芳烃浓度分别为(855.4±81.3)、(739.7±70.3)ng·g-1和(570.3±54.2)ng·g-1。多环芳烃环数呈4环5环6环3环2环变化趋势。茅洲河0~0.5 m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草、木和煤等燃烧源的不完全燃烧,0.5~1.0 m层主要来源于不完全燃烧和混合来源,1.0~1.5 m层主要来源于混合源,其次为燃烧源,且出现了石油源。研究区内沉积物中苯并(b)荧蒽(BbF)、苯并(k)荧蒽(BkF)、茚并(1,2,3~cd)芘(IcdP)和苯并(g,h,i)芘(BghiP)在各点位均有检出,因而可能会对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其余组分在各采样点的含量均低于有效应区间低值(ERL),对生物几乎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不明显,生物有害效应概率10%。
|
关 键 词: | 多环芳烃 来源分析 生态风险评价 柱状沉积物 |
收稿时间: | 2018-01-1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