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洱海农田生产/生活景观区交替分布及昼夜节律对丰水期沟渠水质影响
作者姓名:谢坤  吴凡  罗元  张克强  沈仕洲  王淑茹  王风  吴国云  姚金玲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天津 300191;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昆明 650201;农业农村部大理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 大理 671004,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天津 300191;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昆明 650201;农业农村部大理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 大理 671004,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天津 300191;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昆明 650201;农业农村部大理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 大理 671004,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天津 300191;农业农村部大理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 大理 671004,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天津 300191;农业农村部大理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 大理 671004,农业农村部大理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 大理 671004,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天津 300191;农业农村部大理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 大理 671004,大理市湾桥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云南 大理 671008,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天津 30019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800103);948项目(2016-X53);农业部财政项目(22110402001006)
摘    要:为揭示洱海农田生产与农村生活交替分布及昼夜节律对农灌沟渠水质影响,选定丰水期典型沟渠设置多个断面并进行昼夜连续取样监测。结果表明:沿水流方向沟渠断面水质TN、NO_3~--N、TP、DP浓度先增加后相对稳定;NH_4~+-N和COD浓度在出田后削减2.08%~55.56%和23.65%~38.19%,出村后浓度增加;在不同生产生活单元N和COD是水体中的主要污染因子,其中NO_3~--N为氮素主要形态,占TN浓度52.73%~79.33%。沟渠水质TN和NO_3~--N浓度受村民作息周期和生活节律影响较大,磷素昼夜变化幅度总体较小。在洱海农田生产和生活交替区域提高水样取样频率有助于准确了解水质浓度变化特征,从削减污染负荷角度建议增加生态沟渠并加强污水管网管理。

关 键 词:洱海  面源污染  丰水期  沟渠  水质
收稿时间:2018-09-02
修稿时间:2018-10-17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