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断肢再生对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引用本文:岳武成,陈娇,慈元吉,黄姝,王军,王成辉.断肢再生对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6(4):502-508.
作者姓名:岳武成  陈娇  慈元吉  黄姝  王军  王成辉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项目[沪农科(产)字2010-4号];上海市科委崇明科技专项(13391912102);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项目(03DZ2251800)
摘    要: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为材料,研究人工压力法切断其4个步足(左侧第1、3步足和右侧第2、4步足)后的蜕壳、生长与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断肢蟹当期蜕壳的步足再生率为7.6%,第2次蜕壳后的再生率为91.6%;断肢蟹与正常蟹的成活率相当;断肢蟹在断肢当期的蜕壳周期显著长于正常蟹(P0.01),但蜕壳后增质量率显著高于正常蟹(P0.05),而第2次的蜕壳周期显著短于正常蟹(P0.01),但蜕壳后增质量率与正常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2次蜕壳后,断肢蟹与正常蟹的整体蜕壳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表明:断肢蟹与正常蟹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基因IGF2、维甲类X受体基因RXR、蜕皮抑制激素基因MIH的表达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断肢蟹的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cR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蟹(P0.05),而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STN的表达量却显著低于正常蟹(P0.05).综上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发生断肢后能在2个蜕壳周期内完成再生,且与正常蟹在成活率、蜕壳周期和蜕壳后增质量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R和MSTN基因对促进中华绒螯蟹再生肢体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断肢蟹可在生产上继续使用.

关 键 词:中华绒螯蟹  断肢再生  增质量率  蜕壳周期  基因表达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