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粟线虫病防治研究
作者姓名:陈善铭  郑家兰  陈品三  李丽丽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摘    要:群众调节播种期防治粟线虫病有明显效果。在北京三年试验,4月上旬播的病轻,播种愈迟愈重,而6月上旬以后播的又转轻。迟播发病重主要是在孕穗、扬花期适逢雨季,对线虫的传播、上侵植株穗部和增殖有利,而过迟和过早播的可以躲过雨季。在定县调查143个发病地块中,10个品种的平均发病率为63.6—4.2%,品种间有显著差异。测定54个华北主要品种的抗病性,其中没有免疫的,但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显著。品种间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上的不同是抗病性表现差异的重要原因,晚熟品种,穗码紧、刺毛长的品种发病重。总结群众防治经验,证明换用无病种子效果良好。研究几种种子处理方法防治的效果,发现白砒拌种,温水、几种有机磷制剂、和福尔马林浸种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其中55℃浸种10分钟效果接近95%,57℃10分钟为97.7%。0.1—0.3%白砒拌种效果约为95%。以0.2%和0.3%白砒拌种、55℃和57℃浸种10分钟,在不接种情况下进行产量比较,处理两无差异。1957—1958年将选用无病种子、0.2%白砒拌种和55°—57℃温水浸种10分钟三种方法,在河北省定县、安国县和北京市门头沟区进行示范推广,都获得很好效果。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植物保护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植物保护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