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物组合人工湿地中磷去向特征研究 |
| |
作者姓名: | 叶磊 李希 田日昌 吴凤平 孟岑 夏梦华 郭宁宁 凡翔 李裕元 王辉 |
| |
作者单位: | 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长沙 410128;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 41012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 410125;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广东 中山 528403;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长沙 410128;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 410125;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沙 410006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800100);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61100310600);中山市社会公益科技研究项目(2018B1029) |
| |
摘 要: | 人工湿地技术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技术措施,而磷的去除是污水治理的主要难点。以亚热带丘陵区为研究区域,以农村养殖废水、生活污水及农田排水混合形成复合污水为治理对象,通过野外小区试验,研究了浮水植物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与挺水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水生美人蕉(Canna glauc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所构建的浮水植物+不同挺水植物种植模式人工湿地,以探讨不同植物组合模式对人工湿地磷的处理效果与去除途径的影响特征。3—9月结果表明:植物组合湿地对于农村污水中磷素具有显著的处理效果,以无机磷的去除为主。湿地进水总磷(TP)浓度为2.16~5.93 mg·L-1,各植物组合出水TP浓度为0.34~0.48 mg·L-1,低于城镇污水排放一级A标准(0.5 mg·L-1),以绿狐尾藻+梭鱼草湿地的除磷效果最好;不同组合模式人工湿地总磷负荷变化范围为45.50~47.13 g·m-2·a-1,绿狐尾藻+梭鱼草组合湿地达47.13 g·m-2·a-1,显著高于对照湿地中的39.62 g·m-2·a-1;底泥吸附与沉淀是植物组合湿地磷素去除的主要途径,其占湿地除磷总量的72.44%~75.62%。水生植物TP积累量9.65~12.51 g·m-2·a-1,占湿地除磷总量的21.00%~26.54%;试验中,植物组合人工湿地比绿狐尾藻湿地底泥吸附占除磷总负荷的比例减少1.71%~4.89%,增加植物吸收比例0.97%~6.28%。较对照湿地底泥吸附占除磷总负荷的比例减少18.11%~21.29%。植物组合有利于延缓底泥吸附饱和时间和提高植物对磷的吸收率。
|
关 键 词: | 农业面源污染 人工湿地 植物组合 挺水植物 浮水植物 |
收稿时间: | 2020-07-07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