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酵母废水的发酵特性研究 |
| |
作者姓名: | 姚义 吕育财 李宁 郭金玲 田毅红 龚大春 |
| |
作者单位: | 三峡大学 生物与制药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三峡大学 生物与制药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三峡大学 水利与环境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三峡大学 生物与制药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三峡大学 生物与制药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三峡大学 生物与制药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0506);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CFB66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1500422);三峡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15CX141) |
| |
摘 要: | 利用以炭纤维为载体的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酵母废水,通过逐步提高进料浓度的方式,对厌氧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能力及反应器内微生物的多样性变化特征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当控制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d,进料COD浓度由启动时2 798mg/L分阶段提升至5 596和13 990mg/L的过程中,相应的沼气容积产气率分别为0.06、0.14和0.37L/(L·d),平均甲烷含量分别为57%、71%和74%,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5%、64%和65%,反应器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当进料COD浓度继续提高至22 980mg/L,对应COD容积负荷达4.7g/(L·d)时,COD去除率降至49%,但pH能维持在7.7,平均甲烷含量为66%,沼气容积产气率进一步上升到0.58L/(L·d)。可见,过高的进料容积负荷虽然提高了容积产气率,但会造成沼气转化效率的下降。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负荷的增加和运行时间的延长,反应器内微生物菌群逐渐稳定并演化成了以甲烷螺菌属(Methanospirillum)、甲烷鬃菌属(Methanosaeta)、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为古菌代表和以食酸菌属(Acidovorax)、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为细菌代表的优势菌属构成的沼气微生物菌群,优势菌属占总微生物数量的比例为58%。启动初期和稳定期的沼液中古菌、细菌所占比例分别为69.23%、30.77%和66.86%、33.14%;产甲烷类菌株在古菌菌群中的比例从起始阶段的33.11%提升到稳定阶段的76.70%,氢营养型产甲烷菌成为古菌群落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类群(由起始阶段的24.67%升高到稳定阶段的60.13%)。
|
关 键 词: | 酵母废水 沼气发酵 生物膜反应器 微生物群落结构 生物甲烷 |
收稿时间: | 2016-08-03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