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花岗岩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坡面土壤有机碳分布和团聚体稳定性 |
| |
作者姓名: | 马东方 袁再健 吴新亮 廖义善 黄斌 郑明国 |
| |
作者单位: | 1.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州 510006;2. 广东省科学院,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 广东省农业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工程中心, 广州 510650;3. 华南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广州 51065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505404);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018B03032400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B110205003);广东省科学院专项资金项目(2019GDASYL—0401003,2019GDASYL-0502004,2019GDASYL—0301002) |
| |
摘 要: | 植物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选取华南典型花岗岩侵蚀区荒草地、桉树林、湿地松林和木荷林4种植被类型径流小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不同坡位、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特性和团聚体稳定性等指标,评价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分布特性以及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明确花岗岩侵蚀退化区较为理想的生态恢复措施,旨在为合理利用土壤、重建坡面植被和改善土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而林地小区土壤碳氮比(C/N)则相反,荒草地碳氮元素的坡面变异系数(CV)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地,其中桉树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40%,56.18%,68.5%和25.81%;湿地松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62.73%,33.71%,46.46%,58.06%;木荷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41.82%,38.2%,51.18%,48.39%,表明林地较荒草地更有利于土壤碳氮在坡面的均质化和有机质的积累。荒草地和木荷林地0.25 mm粒径以上的团聚体在上、中坡位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而林下植被生物量较高的木荷林地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其中木荷小区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较荒草地、桉树和湿地松分别高20.10%,19.58%,23.20%;几何平均直径(GMD)较荒草地、桉树和湿地松分别高20.00%,19.54%,22.23%,表明在花岗岩侵蚀区林地空间结构较好的林草模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土壤结构的稳定。
|
关 键 词: |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水稳性团聚体 溶解性有机碳 |
收稿时间: | 2020-02-26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