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灾害干扰受损区自然恢复初期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作者姓名:李松阳  余杭  罗清虎  刘颖  贺静雯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作者单位:1.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福州 350002;2.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0041;3. 福建省高校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与经营重点实验室, 福州 350002;4.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成都 61004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90434);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2019);福建农林大学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项目(xjq2017016)
摘    要:以洪涝诱发灾害干扰受损区的次生阔叶林、杉木林和毛竹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林型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等11项土壤物理性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次生阔叶林和杉木林在未受损—刚受损—受损恢复过程中土壤容重先增大后减小,毛竹林逐渐减小;次生阔叶林和杉木林总孔隙度、含水率、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先减小后增大,毛竹林逐渐减小;3种林型土壤质地先变粗后变细。(2)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含水率、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可作为评价灾害干扰受损区土壤物理性质恢复能力的主要指标。(3)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3种林型土壤抗蚀性在未受损—刚受损—受损恢复过程中先减小后增大,受损自然恢复状态土壤抗蚀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杉木林、次生阔叶林、毛竹林。研究结果可为灾害干扰受损区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及土壤恢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 键 词:洪涝  植被恢复  土壤物理性质  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收稿时间:2020-02-29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