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腐解过程中结构的变化特征 |
| |
作者姓名: | 曹莹菲 张红 赵聪 刘克 吕家珑 |
| |
作者单位: |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杨凌 712100;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
| |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K318009902-1310);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2011K01-48) |
| |
摘 要: | 应用尼龙网袋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研究玉米和大豆秸秆在3种不同试验地(葡萄园、桃园、农田)腐解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特征,为秸秆还田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和大豆秸秆的官能团组成具有相似之处,但在3400、1640、1400~1460、1310、1000~1100 cm~(-1)处的吸收峰强度不同,稳定成分存在差异。腐解前后作物秸秆红外光谱吸收峰强度有所改变,随着腐解时间的增加,羟基、酰胺基、甲基、亚甲基和次甲基的含量逐渐降低,羧基增多,有机酸形成,碳水化合物、酰胺类化合物、糖类等逐渐分解。易分解的化合物(如脂肪族结构、酰胺类化合物和糖类)可直接进行分解,部分芳香类等难分解化合物则先分解为羧酸酯类(1725~1735 cm~(-1))、脂肪族类(1450~1460 cm~(-1))等中间产物后再进行分解。1560~1732 cm~(-1)处的肩峰与作物残体中有机酸有关。尿素对玉米秸秆的腐解具有促进作用,且与1310 cm~(-1)处的吸收峰变化有关。作物秸秆还田之后,会向腐植酸方向腐解,其结构变化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干湿处理之间无明显区别(P0.05),与还田作物秸秆种类以及N含量有关。
|
关 键 词: | 秸秆腐解 红外光谱 结构 |
收稿时间: | 2016-01-16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