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多种算法的小安溪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演变特征
引用本文:翁薛柔, 叶琰, 叶勇, 曾必顺, 龙训建. 基于多种算法的小安溪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演变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38(4): 143-150. DOI: 10.11975/j.issn.1002-6819.2022.04.017
作者姓名:翁薛柔  叶琰  叶勇  曾必顺  龙训建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006;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青海省人民政府三江源国家公园联合研究专项(LHZX-2020-10);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KJZD-K202100201)
摘    要:降雨侵蚀力是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中的重要指标,精确计算降雨侵蚀力能够提高区域水土流失预报精度。该研究以长江上游末端支流小安溪为研究区域,基于流域内国家基本站点近10年逐分钟降雨数据,采用K均值聚类法进行侵蚀性降雨雨情分类;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降雨侵蚀力的结果为标准,在6种不同时间尺度的计算模型中优选简易算法,应用推荐模型计算长序列逐日降雨侵蚀力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侵蚀性降雨可分为3类,I类为主要的降雨类型,产生的降雨侵蚀力最小,仅33.90 MJ·mm/(hm2·h);Ⅲ类最剧烈,达1 176.86 MJ·mm/(hm2·h);2)优选日降雨量模型B计算得到1960-2018年的平均降雨侵蚀力为2 037.14~2 464.71 MJ·mm/(hm2·h);铜梁站点在研究时段内增加3.66%,其余站点呈下降趋势,永川变化幅度最大,减少12.39%;年内变化呈双峰特征,高值期集中于5-9月,春冬和夏秋季节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差异性明显;3)空间变化特征方面,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从上游向下游依次递增,小安溪流域汇入干流涪江处水力侵蚀潜在危险最大。该研究结果可为小安溪流域水土保持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关 键 词:模型  降雨  侵蚀力  算法  小安溪流域
收稿时间:2021-11-06
修稿时间:2022-01-12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