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野牛草种子休眠原因分析
引用本文:孙杰,熊军波,刘永志,康俊梅,吕会刚,云锦凤,孙彦.野牛草种子休眠原因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6).
作者姓名:孙杰  熊军波  刘永志  康俊梅  吕会刚  云锦凤  孙彦
作者单位:1. 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1;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193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193
3.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1
4. 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5.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19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部创新团队 
摘    要:以"中坪一号"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Nutt.) Engelm]为试验材料,通过硝酸钾、赤霉素引发试验、种子解剖、电镜扫描、能谱分析等手段,分析限制野牛草试验材料发芽率低下的原因.种子引发试验参照碱蓬(Suaeda glauce Bge.)种子解除休眠的赤霉素(GA3)和硝酸钾(KNO3)浓度,分设0.5%硝酸钾和20,40,60,100 mg/kg赤霉素等处理.结果表明:野牛草种子休眠类型属机械休眠与生理休眠同时存在,且生理休眠占主导地位的综合休眠;野牛草种球外部的颖苞对种子的强烈束缚引起了机械休眠,而生理后熟是野牛草种子生理休眠的直接原因;赤霉素对休眠程度较深的去颖苞种子引发效果最好,且以60 mg/kg浓度为最佳.

关 键 词:野牛草种子  机械休眠  生理休眠  赤霉素引发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