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战时“农都”促进外来旱地粮食作物本土化效益分析
摘    要:抗战时期,高产的外来旱地粮食作物实现本土化,对支撑大后方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柳州沙塘作为战时农都,在此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其科研效益,不仅表现在成功地对玉米、红薯、马铃薯等外来粮食作物进行了改良与优化,还表现在提供了先进的种植程序与方法,增强了生产实践的科学性及实效性。其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促使这些旱地粮食作物在大后方地区迅速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传统的种植结构与方法。战时生产体制和科研试验系统的构建,是外来旱地粮食作物引进及传播效益增大的两大关键性因素。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