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外伶仃人工鱼礁对鱼类资源养护效果初步评估 |
| |
作者姓名: | 冯雪 范江涛 孙晓 洪洁漳 陈丕茂 |
| |
作者单位: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海洋牧场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洋牧场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休闲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300;济南动物园,济南 250031;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广州 51007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海洋牧场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洋牧场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休闲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300 |
| |
基金项目: |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0B111103000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20TD06) |
| |
摘 要: | 【目的】探索珠海外伶仃人工鱼礁海域鱼类资源增殖效果及礁区生境动态变化,为人工鱼礁的合理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06年8月及2009年8月、2016年5月,采用拖网调查方式对珠海外伶仃人工鱼礁区附近海域进行本底和跟踪调查,分析游泳生物种类组成、鱼类资源密度和丰度变化,确定优势种和群落特征指数,并通过礁区和对比区生态能质变动趋势分析礁区生态效应和结构稳定性。【结果】调查共采集游泳生物71种,经鉴定隶属于8目34科46属,其中鱼类36种,占50.70%;甲壳类32种,占45.07%;软体类3种,占4.23%。礁区鱼类占比从39.13%提高到63.89%。珠海外伶仃人工鱼礁区附近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和丰度在投礁后明显增加,礁体的投放吸引了中下层鱼类聚集。根据优势种分析结果可知,中下层鱼类为人工鱼礁区附近海域主要优势类群。短吻鲾和二长棘鲷等鱼类成为礁区及其临近海域的绝对优势种类,本底调查中的优势种如黄斑蓝子鱼等大鳞舌鳎等优势度降低。群落特征指数T检验结果表明,礁区与对比区丰富度指数为极显著差异(P<0.01);礁区生态能质值显著高于对比区(P<0.05)。【结论】人工鱼礁区建设对有效影响范围内鱼类资源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以人工鱼礁为基础、资源修复为关键的海洋牧场建设,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重点方向。
|
关 键 词: | 人工鱼礁 群落结构 生态能质 珠海外伶仃 |
收稿时间: | 2020-12-09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南方农业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南方农业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