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下双季稻田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 |
| |
作者姓名: | 王凤仁 逄蕾 沈健林 李言言 李宗明 王娟 吴金水 |
| |
作者单位: |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7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湖南 长沙 410125;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7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湖南 长沙 41012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D17007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7104, 32160525) |
| |
摘 要: | 土壤碳氮磷等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对作物养分供应有重要影响,长期秸秆还田如何影响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仅施化肥(CK)、低量秸秆还田+化肥(LS)和高量秸秆还田+化肥(HS)三个处理,于秸秆还田后的第9~10年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磷含量,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平均重量直径及元素生态化学计量比,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下双季稻田土壤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对碳氮磷养分的贡献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的9~10年,与CK相比,HS和LS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R0.25)的占比和平均重量直径(MWD);HS处理显著提高了>2 mm、0.25~1 mm、0.053~0.25 mm和<0.053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总碳(TC)和总氮(TN)含量,且增加幅度最大的粒径为0.25~1 mm,分别为28.1%和22.9%,而对总磷(TP)含量无显著影响。HS和LS处理较CK显著提高了>2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对于土壤TC、TN和TP的贡献率,有助于改善水稻的氮磷吸收。与CK相比,HS处理提高了各主要粒径水稳性团聚体(>2 mm、1~2 mm、0.053~0.25 mm和<0.053 mm)氮磷比和碳磷比,有利于提高稻田氮素有效性,且碳磷比未达到限制磷素供应的阈值而没有降低磷素有效性。研究表明,高量秸秆(6 t/hm2)还田提高了稻田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了土壤碳氮储量,以及水稳性团聚体氮磷比,对于改善稻田土壤结构和氮素供应具有较好的效果。
|
关 键 词: | 秸秆还田 水稳性团聚体 养分循环 生态化学计量比 水稻土 |
收稿时间: | 2023-01-10 |
修稿时间: | 2023-04-26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现代化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现代化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