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熵和灰色关联的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
| |
作者姓名: | 谢汀 刘爱宁 高雪松 邓良基 李启权 张世熔 吴铭 |
| |
作者单位: |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生态环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生态环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生态环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生态环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 |
| |
基金项目: |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GZ0024)。 |
| |
摘 要: | 采用成都市1996-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资料作为研究的基础材料,运用信息熵模型对研究区建设用地结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其信息熵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始末两期对比,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均衡度略有下降,优势度略有上升;在空间上,研究期内主城区、近郊区信息熵表现为下降趋势,远郊区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近郊区下辖区域信息熵变化特征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运用DPSv7.05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可知:成都市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城镇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比例的增加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的减少,这直接导致其信息熵的变化;成都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其信息熵变化的根本原因;政策规划、区位条件和自然灾害因素与信息熵变化也存在密切关系。
|
关 键 词: | 建设用地结构 信息熵 时空分析 驱动力分析 成都市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现代化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现代化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