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我省红碎茶生产方方面面
作者单位: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加工研究室
摘    要:本所从1985年至1988年分别组成生产现状调查课题组及本省红碎茶标准制定课题组,分别对本省主要茶区(含海南)进行抽样调查。本文就所调查的结果进行综合整理,试图从机具设备、工艺指标、品质水平等几个方面阐明本省红碎茶生产现状,结合省内外专家意见提出对策措施。本省生产茶园面积达73万多亩。红碎茶产量占总产45%左右;初制茶多采用90型揉捻机+6 CRQ—20型转子机配套生产线。红碎茶贸易成交得分多在90~99分。理化审评得分有54.3%在80~95分,浓强度得分比鲜爽度得分平均高4个百分点,茶黄素含量平均在0.8%左右。主要存在问题是:(一)生产茶园品种不纯,鲜叶采摘偏老,忽视鲜叶保鲜技术、造成鲜叶自然品质不高。(二)加工机具不足、陈旧效率低。建议今后发展新茶园必须选择良种,严格执行一芽二、三叶采摘标准,重视鲜叶保鲜技术,更新、改造初制机具,制造适宜的生产变化条件等。我省红碎茶生产从六十年代初开始,至今已三十年历史。三十年来,在我省生产、教学、科研、贸易各条战线的茶叶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红碎茶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优质出口红碎茶基地。据统计,1988年已有茶园面积73.72万亩,总产量达2.86万吨。据有关研究显示,全世界茶叶贸易在本世纪末可达120~130万吨,其中红碎茶占85%。因此,在“七·五”乃至“八·五”期间,中央及我省政府对广东发展红碎茶有更高的要求,总的方针是:巩固提高现有茶园产量、质量,努力改造低产茶园积极发展新茶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改革工艺,增进品质。我省在改造低产茶园,发展新茶园,提高单产方面,已有相当多可行的措施在生产上实施,如确定重点发展市、县,提供足够的资金及贷款扶持改造低产茶园和发展新茶园,推行家庭农场承包方式,推广密植、配方施肥等科学栽培技术等,茶园单产和总产提高较快。但在提高质量方面,措施却不甚完备。虽然我省大叶种红碎茶品质在中小叶种之上,但是省内各地的生产厂家因鲜叶品质、机具及工艺技术水平等不一致而在质量上存在差距。要解决提高品质的措施,必须对生产现状有所了解。我所从1985年开始至1989年,分别组成专题调查课题组及结合茶叶标准的制定等,分别对我省主要茶区(含海南省)进行抽样调查。本文就所调查的结果加以整理,以图在某几个方面阐明我省红碎茶生产和品质现状。以及综合省内外专家的意见,提出些对策,供有关人员参考。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