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早、晚期水稻不育系、恢复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引用本文:赵芳明,杨正林,查仁明,钟秉强,凌英华,谢戎,刘成元,何光华.早、晚期水稻不育系、恢复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2):250-256.
作者姓名:赵芳明  杨正林  查仁明  钟秉强  凌英华  谢戎  刘成元  何光华
作者单位:1. 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农业部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重庆,400716
2.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泸州,6461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70865);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447);重庆市动植物良种创新工程项目
摘    要:为了解早、晚期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产量性状遗传差异,更好地指导杂交稻生产,本研究分别以9个有代表性的早、晚期恢复系和不育系按NCⅡ设计配制9×9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早、晚期杂交亲本的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及遗传力间的差异,结果表明,①晚期恢复系除千粒重外的其它6个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都高于早期恢复系.晚期不育系的5个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与早期不育系没有差异,总粒教和穗重却明显低于早期不育系.②在产量性状非加性基因互作的利用上,后期恢复系配组的单株产量、不育系配组的单株产量、结实率、总粒数和实粒数等基因间的互作高于早期杂交组合.③早、晚期不育系及恢复系的产量性状的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受环境影响因性状不同而异.④不同环境下不同组合都表现千粒重的遗传力最高和单株产量最低,其它产量性状的遗传力不尽相同.因此,要使杂交稻高产迈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加强有突破性的不育系的培育和注重恢复系大粒的选育,同时重视非加性效应的利用以及调节不稳定基因的表达.

关 键 词:杂交水稻  产量性状  配合力  遗传差异
文章编号:1001-4829(2008)02-0250-07
修稿时间:2007年10月24

Analysis of combination ability and genet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rly-stage and late-stage sterile lines and restorers in rice
ZHAO Fang-ming,YANG Zhong-lin,ZHA Ren-ming,ZHONG Bing-qiang,LING Ying-hua,XIE Rong,LIU Cheng-yuan,HE Guang-hua.Analysis of combination ability and genet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rly-stage and late-stage sterile lines and restorers in rice[J].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8,21(2):250-256.
Authors:ZHAO Fang-ming  YANG Zhong-lin  ZHA Ren-ming  ZHONG Bing-qiang  LING Ying-hua  XIE Rong  LIU Cheng-yuan  HE Guang-hua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