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分析——以榆次区为例
作者姓名:陈学兄  张小军  韩伟宏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太谷 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太谷 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太谷 030801;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 太原 030006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2020L0136)、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201703D211002-1-2)和山西农业大学引进人才博士科研启动项目(2014YJ02)资助
摘    要:为探讨快速城镇化地区——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本研究以2000年、2008年和2016年3期影像和ASTERGDEM为数据源,分析2000—201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选用坡向、坡度变率、地形起伏度、地形位指数和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对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分布特征和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6年,榆次区建设用地主要向西北方向扩张,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度30m、坡度变率2°、阳坡和半阳坡及地形位为1~3级的地区。土地利用以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其中耕地所占面积最大,2000年、2008年和2016年的平均比例为46.91%。2000—2008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43.07 km2,未利用地面积减少37.33 km2; 2008—2016年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21.00 km2,而耕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70.61 km2和37.36 km2。2)在坡度变率、地形起伏度和地形位梯度上,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主要分布于低梯度带,而林地和未利用地分布于中高梯度带;建设用地和耕地在平地、阳坡和半阳坡呈分布优势,林地在阴坡和半阴坡具有分布优势,而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区为阳坡和半阳坡;2000—2016年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向地形起伏度30 m、坡度变率为2°~15°、地形位为4~11级的区域扩张。榆次区土地利用变化地形梯度差异明显,地形因素、人类活动、政策因素、交通和区位为其主导因素。该研究结果为区域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关 键 词:土地利用变化  地形梯度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榆次区
收稿时间:2020-03-26
修稿时间:2020-07-25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