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种植绿肥与稻秸协同还田对单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姓名:刘威  耿明建  秦自果  张智  鲁君明  鲁剑巍  曹卫东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64;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64;湖北省洪湖市大同湖管理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洪湖 4332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重大研发成果培育专项(2017CGPY01);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22);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CARS-22)
摘    要: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是稻田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研究江汉平原单季稻田冬闲期种植绿肥及稻秸不同利用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和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3 a田间定位试验,以稻秸不还田不种绿肥(CK1)和不施肥空白(CK0)为对照,分析了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单独还田(RSM)、稻秸原位焚烧还田(RSB)、单种绿肥(GM)以及稻秸全量覆盖与种植绿肥协同还田利用(RSM+GM)等处理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K1和CK0相比,RSB处理3 a后显著降低了土壤稳态有机碳含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均无显著影响;而GM、RSM及RSM+GM处理3a后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碳库指数、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尤其是RSM和RSM+GM处理还可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且多数指标均以RSM+GM处理增幅为最大,其次是RSM处理。与CK1相比,RSB处理3a后显著提高了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但对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而RSM、GM及RSM+GM处理模式3 a后均可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RSM+GM处理模式在1 a后即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2 a后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3 a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幅均是最大。相比于CK1,RSM和RSB处理模式3 a的稻谷增产效果均不显著,而GM和RSM+GM处理模式连续3 a显著提高了稻谷产量,增幅分别为6.88%~11.67%和6.00%~13.40%。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土壤酶活性与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在江汉平原单季稻作条件下,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还田或种植绿肥均可改善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但前者更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后者更利于作物产量提升。为了兼顾秸秆资源利用、土壤质量改善和作物增产稳产,稻田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与种植绿肥协同还田利用模式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关 键 词:土壤  稻秸还田  种植绿肥  混合利用  土壤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土壤酶活性  产量
收稿时间:2019-11-09
修稿时间:2020-03-17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