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群体结构下大豆植株抗倒性能的比较 |
| |
作者姓名: | 陈喜凤 孙宁 谷岩 何文安 贾恩吉 赵福林 杨巍 吴春胜 王振民 |
| |
作者单位: | 1 吉林农业大学 作物研究中心/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2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1 吉林农业大学 作物研究中心/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1 吉林农业大学 作物研究中心/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1 吉林农业大学 作物研究中心/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1 吉林农业大学 作物研究中心/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1 吉林农业大学 作物研究中心/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1 吉林农业大学 作物研究中心/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1 吉林农业大学 作物研究中心/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
| |
基金项目: | 吉林农业大学校内启动基金(201228);“863”计划重点课题(2011AA10A1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1000687);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教科合字[2014]464号);吉林省农委大豆品种鉴定项目(20120211) |
| |
摘 要: | 【目的】针对大豆产量提升过程中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引发的倒伏问题,开展不同群体结构下,大豆植株抗倒性状的综合比较研究.【方法】以大豆新品种吉农30和吉农40为材料,通过设定5个种植密度,研究茎秆及根系的抗倒机制.【结果和结论】种植密度改变了群体的内部结构,随着密度的增加,倒伏逐渐加重且与低密度差异显著.高密度群体结构下,节间长度增长趋势较低密度明显、低节位单位茎长鲜质量小于高节位,而低密度下则表现相反;随密度增加,低节位茎粗、节间鲜质量降低幅度较高节位明显.可见,茎秆1~5节的物质分配发生了变化,这些性状的改变削弱了植株的抗倒能力.茎秆抗倒性状表现为:茎秆压碎强度、抗倒指数、单位茎长鲜质量随密度增加显著降低,与倒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株高/茎粗、重心高度、节间长度显著增加,与倒伏呈极显著正相关.地下部根系的根瘤数、根干质量和伤流量等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倒伏呈负相关,其中倒伏级数与伤流量、根干质量相关系数最高,达极显著水平.本试验得出地上部茎秆压碎强度、抗倒指数和地下部根系伤流量、根干质量与倒伏关系最为密切,用其判断大豆植株的综合抗倒伏能力是可行的;大豆群体在轻、中度茎倒伏的情况下,植株具备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
|
关 键 词: | 大豆 种植密度 茎秆 根系 抗倒性能 |
收稿时间: | 2013-08-0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