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时序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监测水稻叶面积指数 |
| |
作者姓名: | 张晓倩 郭琳 马尚杰 赵占营 裴志远 |
| |
作者单位: |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资源监测站,北京 100125;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资源监测站,北京 100125;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资源监测站,北京 100125;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资源监测站,北京 100125;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资源监测站,北京 100125 |
| |
基金项目: | 高分多载荷协同农业应用技术研究(GF13/15-311-003)项目资助。 |
| |
摘 要: | 为了确定全极化雷达数据监测水稻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的精度,该文对水稻叶面积指数与后向散射系数进行了各生长阶段建模比较。采用广东雷州地区多时相多入射角精细全极化Radarsat-2数据,结合水稻全生育期地面样方实测数据,首先分析多入射角归一化后四极化(vertical-horizontal polarization,VH;vertical-vertical polarization,VV;horizontal-horizontal polarization,HH;horizontal-vertical polarization,HV)、比值极化HH/VV后向散射系数与水稻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随时间变化特征以及在营养生长阶段、生殖生长阶段和全生育期的相关关系,提取相关系数高于0.8的极化与生长阶段进行水云模型建模,最终生成多期水稻LAI反演分布图,并验证该数据反演水稻各生长阶段LAI的精度,探索SAR数据追踪区域尺度水稻长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地形较为平坦的水稻集中连片种植区,VV、HH/VV后向散射系数与LAI在营养生长期、全生育期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均高于0.83。营养生长阶段VV、HH/VV水云模型拟合决定系数分别为0.77、0.87,全生育期VV、HH/VV水云模型拟合决定系数分别为0.73、0.8,营养生长阶段模型优于全生育期模型。精细四极化SAR数据监测区域尺度水稻LAI动态变化具有应用潜力,优选的极化模型为进一步的水稻长势监测提供依据。
|
关 键 词: | 雷达 极化 监测 SAR 水稻 叶面积指数 时序分析 生育期 |
收稿时间: | 2014-03-17 |
修稿时间: | 2014-06-03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