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垄覆膜集水模式提高糜子光合作用和产量 |
| |
作者姓名: | 苏旺 屈洋 冯佰利 柴岩 |
| |
作者单位: |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凌 712100;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凌 7121002. 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岐山 722400;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凌 712100;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凌 7121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1529);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03007);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CARS-07-12.5-A9) |
| |
摘 要: | 探讨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对糜子增产效应的机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糜子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采用3a大田定位试验数据,研究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对陕北半干旱区糜子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垄宽:沟宽为40 cm∶40 cm(P40)、60 cm∶60 cm(P60)、80 cm∶80 cm(P80)和100 cm∶100 cm(P100)等4种不同的沟垄宽度带型,以露地平播(CK)为对照。在晴朗、无风的气象条件下于上午9:00-11:00测定功能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成熟期实测称产。试验结果表明: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可以明显提高糜子各生育期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浓度;随处理沟垄宽度的增加,同一生长时期糜子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先升高后降低,胞间CO2浓度先降低后升高;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对糜子的主茎节数、穗长、穗分枝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但可以明显提高糜子的株高和产量;糜子各生育期的光合作用受非气孔因素影响,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可以降低非气孔因素对糜子功能叶片光合作用的限制。总之,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可以提高糜子功能叶片的光合能力,促进产量形成,其中以处理P60影响最为显著。
|
关 键 词: | 地膜 集水 光合作用 产量 糜子 陕北半干旱区 |
收稿时间: | 2014-01-18 |
修稿时间: | 2014-04-2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