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黄土坡耕地耕作方式不同时微地形分布特征及水土保持效应
作者姓名:赵龙山  宋向阳  梁心蓝  张青峰  吴发启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712100,陕西杨凌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蚀过程中地表糙度的演化及其侵蚀响应规律研究”(40871133); 国家973计划“不同类型区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2007CB407201);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黄土坡面土壤侵蚀形态演化数值模拟”(10501-283)
摘    要: 利用GIS技术模拟黄土坡耕地微地形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水土保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微地形起伏大小依次为等髙耕作 > 人工掏挖 >人工锄耕 > 直线坡面(CK),和CK相比,人工锄耕与人工掏挖微地形呈随机相间的坑洼特征,等高耕作呈沟垄相间的空间特征;雨后CK、人工锄耕、人工掏挖与等商耕作方式下地表髙程平均分别降低0.015、0.014、0.018和0.015 m。2)除CK地表填洼量为增大外,其余方式均为减小;地表产流时间依次为直线坡面 < 人工掏挖< 人工锄耕< 等髙耕作。3)产流量随降雨时间呈先增大,后趋于平稳的过程。4)与CK相比,等高耕作、人工锄耕和人工掏挖产流量分别减小38. 17%、17.88%和9.43%。5)产沙最随降雨时间呈先增大,后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的过程,与CK相比,等高耕作、人工锄耕和人工掏挖产沙量分别减小65.6%、36.3%和23.4%。6)坡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主要是坡度越大,产流时间越早,产流产沙量也越大。因此,不同耕作方式的水土保持效应与其形成的地表微地形空间特征密切相关。

关 键 词:耕作措施  人工降雨  地表糙度  黄土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