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 |
作者姓名: | 董学兴 吕林兰 赵卫红 於叶兵 刘其根 |
| |
作者单位: | 盐城工学院 海洋技术系 江苏省沿海池塘养殖生态重点实验室, 江苏 盐城 224051;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 201306,盐城工学院 海洋技术系 江苏省沿海池塘养殖生态重点实验室, 江苏 盐城 224051,盐城工学院 海洋技术系 江苏省沿海池塘养殖生态重点实验室, 江苏 盐城 224051,盐城工学院 海洋技术系 江苏省沿海池塘养殖生态重点实验室, 江苏 盐城 224051,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 201306 |
| |
基金项目: | 国家“十二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2012ZX07101-007);江苏省2018年苏北科技专项(SZ-YC2018046);盐城市科技项目(YKN2014002) |
| |
摘 要: |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养殖模式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冗余分析(RDA)肠道菌群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实验设置6种养殖模式:罗氏沼虾单养(MP组)、罗氏沼虾+浮萍(Lemna minor)(PP组)、罗氏沼虾+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PF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鲢(PMF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PMP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鲢(PMPF组)。养殖64 d,测定水环境因子(浊度、DO、pH、Chl.a、COD、BOD、NO_3-N、NO_2-N、NH_3-N、TN、TP、PO_4-P、TOC)及肠道菌群结构。结果表明: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浊度、PO_4-P、TN和Chl.a具有显著影响(P0.05),MP组PO_4-P浓度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肠道细菌多样性指数MP组最大(4.08),最低为PMF组(1.27)。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虾肠道中相对丰度较大。不同养殖模式最大优势菌存在较大差异,其中MP、PMP和PMPF组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PP组为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PF和PMF组为Candidatus Hepatoplasma。肠道细菌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TP对罗氏沼虾肠道菌群具有显著影响(P0.05);肠棕气单胞菌(Aeromonas enteropelogenes)、有益菌肠球菌(Enterococcus)和格氏乳酸菌(Lactococcus garvieae)与NO_3-N和TN呈正相关,红细菌属(Rhodobacter)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ranovensis)与TP呈正相关。可见,养殖模式可通过影响水体营养盐尤其是氮磷含量影响罗氏沼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
|
关 键 词: | 罗氏沼虾 养殖模式 肠道 菌群 环境因子 互作 |
收稿时间: | 2018-09-10 |
修稿时间: | 2018-12-25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