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新洲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
| |
作者姓名: | 张家路 王银平 蔺丹清 匡箴 刘思磊 刘凯 |
| |
作者单位: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农业农村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苏 无锡 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农业农村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苏 无锡 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农业农村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苏 无锡 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农业农村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苏 无锡 214081,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 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农业农村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苏 无锡 214081 |
| |
基金项目: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17JBFR05);农业财政专项(CJDC-2017-22);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水生生物与渔业环境监测重点站(下游站)监测项目(JJ〔2017〕-010) |
| |
摘 要: | 为了解安庆新洲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7年2—11月对新洲水域9个断面的浮游植物现状进行季节性调查。结果表明,共检测出浮游植物8门143种:以绿藻门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46.15%;其次是硅藻门,占29.37%;蓝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隐藻门、甲藻门和黄藻门分别占12.59%、3.50%、3.50%、2.10%、1.40%和1.40%。浮游植物优势种共6种,分别为蓝藻门的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硅藻门的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和绿藻门的丝藻(Ulothrix sp.)。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变化在14.09×10~4~487.98×10~4个/L之间,平均为63.05×10~4个/L;生物量变化在0.07~1.41 mg/L之间,平均为0.28 mg/L。密度最高值出现在夏季的黄湓闸(断面5)水域,最低值出现在春季的新洲尾(断面7)水域;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的董家窑(断面6)水域,最低值出现在夏季的皖河口(断面1)水域。利用多样性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Shannon-Weiner指数(H')变化范围为1.93~3.10,均值为2.70;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1.12~3.00,均值为2.21;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52~0.93,均值为0.79。Shannon-Weiner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季节变化上无显著性差异。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为轻-中度污染状态,表明新洲水域水质状况良好。
|
关 键 词: |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新洲 多样性 |
收稿时间: | 2018-09-01 |
修稿时间: | 2018-10-1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