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东部地区大气中有机氯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和污染特征 |
| |
作者姓名: | 彭成辉 黄仲文 黄岑彦 张晶晶 佟磊 肖航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21;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 宁波 315800,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 潮州 52104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21;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 宁波 315800,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21;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 宁波 315800,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21;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 宁波 315800,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21;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 宁波 315800 |
| |
基金项目: | 宁波市重大科技专项(2015C110001);宁波市北仑区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5BL0002) |
| |
摘 要: | 为了解宁波市不同功能区大气中有机氯污染物(Organochlorine pollutants, OCs)浓度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潜在来源,于2014年10月31日至2015年10月30日,运用聚氨酯泡沫(Polyurethane foam, PUF)被动采样器的方法,分析了宁波市大气OCs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宁波市大气中主要的农药为六六六(HCHs)、阿特拉津(Atrazine)、滴滴涕(DDTs)、硫丹(Endosulfans)和百菌清(Chlorothalonil),其平均浓度分别为4500、280、210、160 pg·m-3和87 pg·m-3。大气OCs浓度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浓度最高的地区是城市绿化区和茶园,其次为花卉种植区,最低的是滨海地区。OCs的污染特征表明,宁波市部分地区存在DDT和硫丹的使用,滨海地区三氯杀螨醇的使用对该地区大气DDT含量有较为明显的贡献。OCs浓度与温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茶园和花卉种植区冬季受到阿特拉津、百菌清和硫丹等当前使用农药的影响。
|
关 键 词: | 有机氯污染物 农作区 时空分布 污染特征 |
收稿时间: | 2018-05-22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