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 |
| |
作者姓名: | 杨木军 李绍祥 刘琨 顾坚 田玉仙 杨和仙 周金生 陈佩度 |
| |
作者单位: | 1.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 3.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 |
| |
基金项目: | 云南省发改委资助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 |
摘 要: | 为探索适于云南高原麦区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以云杂3号(C49S-87/98YR5)、云杂5号(K78S/01Y1-1069)为材料,在1997-2005年大面积生产制种中,对与制种纯度和产量相关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制种实践及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本行比极显著地影响制种产量,云杂3号、云杂5号的最佳父母本行比分别为2:8和2:6;对于C49S-87,为确保制种纯度和制种产量,制种以利用前3个分蘖穗为宜;叶龄、叶枕距、幼穗长度等均可作为制种中预测父母本花期相遇的形态指标;不育系C49S-87和K78S的制种实践表明,不育系本身的育性参数和异交结实性对建立高效制种技术起决定性作用。2003年以来,已建立了一套基于K78S的简易、高效、低成本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制种产量稳定在3750kg/hm。(不含该面积上的父本产量),制种纯度稳定达98%以上。
|
关 键 词: |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 制种技术 |
文章编号: | 1004-1389(2006)04-0027-05 |
收稿时间: | 2005-12-21 |
修稿时间: | 2006-03-12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麦类作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麦类作物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