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及其对导水特性影响 |
| |
作者姓名: | 李永宁 王忠禹 王兵 张宝琦 张娜娜 |
| |
作者单位: |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 杨凌 712100;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 杨凌 7121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RUSLE模型的黄土高原草地植被覆盖因子研究"(417715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退耕驱动近地表特性变化对侵蚀过程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4153085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变化的水资源效应与作用机理"(2016YFC0501603) |
| |
摘 要: | 选取黄土丘陵区12种典型植被样地,通过测定各样地不同土层植物残体生物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导水率,研究各指标随土层深度和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外,植物残体、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均随土层深度减少,其中植物残体大多集中于表层土壤(0—10 cm),占总残体生物量的51.4%~85.7%。(2)不同植被类型其植物残体及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著差异,乔木林地植物残体、农耕地土壤容重、灌木林地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导水率均最大,而毛管孔隙度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无显著差异。(3)饱和导水率随植物残体生物量密度(0—10 cm)和土壤容重呈幂函数减小,随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幂函数增大;土壤容重(BD)和非毛管孔隙度(NCP)是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K_s)的主要因素,且土壤饱和导水率可表示为两者的综合非线性方程(K_s=0.6BD~(-4.717)NCP~(0.203),P0.01,R~2=0.63,NSE=0.50)。此外,沙棘灌木林地平均饱和导水率最大,有利于降雨过程中土壤水分入渗,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生态水文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
关 键 词: | 典型植被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物理性质 饱和导水率 黄土丘陵区 |
收稿时间: | 2019-04-15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