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长期野外监测红壤裸露坡地侵蚀性降雨分布及产沙分析
作者姓名:涂安国  谢颂华  李英  莫明浩  聂小飞
作者单位:1.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南昌 330029; 2.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南京 210098;,1.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南昌 330029;,1.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南昌 330029;,1.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南昌 330029;,1.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南昌 33002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0407602);江西省水利科技项目(KT201722,201820YBKT18, 201820YBKT17);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1BBG70076,20161BBG70087);水利部鄱阳湖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ZXKT201501)
摘    要:侵蚀性降雨及其侵蚀泥沙分布特征研究是掌握土壤侵蚀规律的基础,同时也可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选择红壤裸地坡面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际观测法收集到2001-2016年的565次长序列侵蚀性降雨及其径流泥沙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侵蚀性降雨及其泥沙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降雨类型对侵蚀产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侵蚀性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87.82%,主要分布在降雨量为25 mm以上和降雨强度5mm/h以下的降雨事件。次降雨侵蚀强度小于100t/km~2的侵蚀次数占总次数的76.81%,而其侵蚀总量只占总量的7.28%;侵蚀强度大于500t/km~2的降雨侵蚀次数只占总次数的6.36%,但其侵蚀泥沙量可占总量的60.96%,次降雨侵蚀产沙量分布极为不均。降雨量25~100mm且平均雨强小于20mm/h的降雨类型造成研究区土壤侵蚀量最大。次降雨量100 mm和降雨强度20 mm/h可作为红壤裸露坡地水土流失防御的设计暴雨特征值。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红壤坡地次降雨侵蚀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布设。

关 键 词:侵蚀  降雨  土壤  分布特征  暴雨特征值  红壤坡面
收稿时间:2018-09-30
修稿时间:2019-03-22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