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MF模型的准东煤矿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来源解析 |
| |
作者姓名: | 比拉力·依明 阿不都艾尼·阿不里 师庆东 刘素红 尼加提·卡斯木 李浩 |
| |
作者单位: | 1. 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46; 2. 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46;,1. 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46; 2. 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46;,1. 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46; 2. 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46;,3.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1. 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46; 2. 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46;,1. 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46; 2. 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46; |
| |
基金项目: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B0301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04259);国家联合基金项目(U170320066) |
| |
摘 要: | 为了解准东煤矿区周围土壤的污染状况及来源,在准东露天矿区采集47个表层土壤样本,测定其中Zn、Cu、Pb、Cr、Hg和As 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运用统计学方法、地累计指数(geoaccumulation index,I_(geo))和潜在风险指数(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PER)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态势进行评价,采用正矩阵分解模型(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解析重金属污染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Zn、Cu、Pb、Cr、Hg和As含量均超出新疆土壤环境质量背景值,超标率分别为2.1%、14.9%、4.3%、68.1%、68.1%和95.8%,其中As含量的均值分别超过国家土壤质量Ⅰ级和Ⅱ级标准(GB15618-1995)的2.1和1.3倍;2)Hg的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呈极高污染和高风险态势,Zn、Cu和Pb处于未污染和低风险状态。研究区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介于50.09~1 038.47之间,差异明显,均值为180.22,21%和11%土壤采样点呈现出较高和高风险水平;3)PMF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Hg主要受到燃煤活动的影响;Pb的积累主要与交通运输有关,As的积累主要与大气沉降和工业排放有关,工业排放是Cr的主要污染源,Zn和Cu的积累主要与土壤成土母质等自然因素有关。燃煤、交通运输、大气降尘、工业排放和自然因素5种来源的贡献率分别为20.79%,16.83%,16.83%和27.72%和17.82%。
|
关 键 词: | 土壤 重金属 污染 矿区 生态风险 PMF模型 污染源 |
收稿时间: | 2018-09-27 |
修稿时间: | 2019-04-16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