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1962-2010年潜在干旱对中国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模拟分析
作者姓名:曹阳  杨婕  熊伟  武永峰  冯灵芝  杨晓光
作者单位: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94;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94
基金项目:国家973资助项目(2012CB9559-04,2010CB951599-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71094);国家科技支撑课题(2012BAC19B01);基本科研业务(2013BH038)。
摘    要:旱灾是冬小麦生产中常见的气象灾害,该研究旨在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小麦受干旱的历史影响及变化情况,这对合理指导冬小麦生产的减灾、防灾,稳定冬小麦产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该研究采用CERES-Wheat模型,模拟了1962-2010年潜在干旱对中国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与大气环流因子间的关系,以期了解中国近50a来冬小麦受旱程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962-2010年中国冬小麦因干旱造成的潜在产量损失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但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其中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表现为下降趋势。2)在过去近50a里,中国冬小麦潜在旱灾产量损失中心有向西北移动的趋势,这主要是受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地区受旱程度增强的影响。3)中国冬小麦潜在旱灾产量损失中心的经纬度和影响中国降水的副热带高压、北极涡系统的部分指数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冬小麦生长季同期(前一年10月-当年5月)的副热带高压系列指数与中心的相关关系表现显著,而生长季同期和生长季前期(前一年6月-前一年9月)的北极涡系列指数与中心都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当冬小麦生长季同期北半球的西太平洋副高、印度副高和南海副高的强度偏强、范围偏大时,潜在旱灾产量损失中心的位置将会偏西;当北极涡在冬小麦生长季前期或同期偏大偏强时,中国冬小麦潜在产量损失中心将偏南,反之亦然。

关 键 词:干旱  农作物  模型  冬小麦  副热带高压  北极涡
收稿时间:2013-11-07
修稿时间:2014-02-14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