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和酶活性对培养时间及外源碳投入的响应 |
| |
作者姓名: | 杨苏 刘耀斌 章欢 李辉信 张永春 艾玉春 汪吉东 |
| |
作者单位: | 1.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5;2. 农业农村部江苏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南京 210014;3. 江苏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800301);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CX(17)-1001);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BE2019378);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10-B9) |
| |
摘 要: | 在绿色农业科技的推动下,有机物料资源化利用备受青睐,但有机物料种类不同对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不同,为探究有机物料施用对潮土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动态影响,通过为期1年的培养试验,设置添加10 g/kg的秸秆菌渣(S)、树枝菌渣(B)、小麦秸秆(W)、黑麦草秸秆(R)和蚕豆秸秆(BB),并以空白处理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物料施用显著增加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及酶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增幅分别为25.4%~42.9%和35%~60%,易氧化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2.80,43.26 mg/kg,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则呈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346 mg/kg,293μg/g和23.08μg/g。有机物料施用会增加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呼吸速率,通过对3个取样期7种水解酶的分析发现,酶活性表现为:LAPPHOSNAGBGCBAGXYL,即参与氮循环酶活性参与磷循环酶活性参与碳循环酶活性,绿肥秸秆主要增加氮循环酶活性,且以BB处理酶活性最高,菌菇渣主要增加碳循环酶活性,B处理酶活性高于S处理。有机物料施用会影响土壤酶活性,增加不同形态碳氮含量,但增幅因有机物料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且碳氮组分对培养时间的响应不一。总体而言,小麦秸秆和蚕豆秸秆腐殖化系数最高,对不同组分碳氮含量增加效果最优。
|
关 键 词: | 绿肥秸秆 菌菇渣 酶活性 碳含量 氮含量 |
收稿时间: | 2019-12-1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