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I.F1杂种的离中亲优势和超优亲优势
引用本文:许如根,吕超,祝丽,周美学,莫惠栋.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I.F1杂种的离中亲优势和超优亲优势[J].作物学报,2004,30(7):668-674.
作者姓名:许如根  吕超  祝丽  周美学  莫惠栋
作者单位:许如根(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吕超(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祝丽(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周美学(Tasmanian大学农业研究所,Tasmanian 7249,澳大利亚)       莫惠栋(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基金项目: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2002AA241201)和江苏省博士学位点科研基金资助.
摘    要:以7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和4个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7×4=28个F1杂种,研究了12个数量性状,即株高(PH)、穗长(SL)、穗下节间长(IL)、每株穗数(SP)、主穗粒数(KMS)、每株粒数(KP)、每株粒重(KWP)、每株干重(DWP)、千粒重(KW)、籽粒产量(KY)、籽粒蛋白质含量(PC)和赖氨酸含量(LP)的杂种优势表现.以杂种离中亲优势值Hm和超优亲优势值Hb作为杂种优势大小的指标,以显著的Hm和Hb的出现率作为一个性状杂种优势潜力的指标.结果表明 Hm较为普遍,正、负向显著的Hm出现率分别为46%和12%.然而,显著的Hb出现率平均仅为28%;其变化范围是0~79%,随性状而异.本研究中可推荐的强优势组合是3×10和6×8,它们分别属于六棱×六棱和二棱×二棱的杂交类型.在这两种杂交类型中,似乎要比在六棱×二棱和二棱×六棱的杂交类型中更容易选得强优势杂种.文中对杂种优势和遗传效应的关系也作了简要讨论.

关 键 词:大麦  杂种优势  离中亲优势  超优亲优势
修稿时间:2003年6月16日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