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稻蟹共作系统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的影响
作者姓名:张庆阳  吕东锋  马旭洲  王昂  王武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正谷上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心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资助项目(Y1101);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心(ZF1206),美国国际发展署AquaFish CRSP项目,上海市科委西部地区科技合作项目(11395800200);欧盟FP7亚欧水产平台项目(245020)
摘    要:在水稻的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对稻蟹共作水环境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研究。本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单株/穴养蟹田(T1),双株/穴养蟹田(T2),四株/穴养蟹田(T4)和双株/穴不养蟹田(CK)。各处理均设3个平行。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验田的浮游甲壳动物,经鉴定:枝角类有13种、桡足类有5种,共18种,其中4种为优势种。枝角类平均密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分蘖期升至峰值,不养蟹田灌浆期下降至较低水平,养蟹田扬花期下降至较低水平随后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返青期和分蘖期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养蟹田和不养蟹田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桡足类平均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返青期平均密度极低,仅为0.48 ind/L,平均生物量变化趋势与密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水稻的不同栽培模式对浮游甲壳动物有一定的影响。从生产的角度分析T1的栽培模式综合收益最大,因此,T1更有益于稻蟹共作生态系统。

关 键 词:稻蟹共作  浮游甲壳动物  密度  生物量  多样性指数
收稿时间:2014-03-17
修稿时间:2014-05-19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