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生物标志物和胃含物分析法的马鞍列岛海域大黄鱼摄食习性研究
引用本文:杨凡,刘明智,蒋日进,印瑞,李霞芳,申家荣,单晓鸾,徐汉祥.基于生物标志物和胃含物分析法的马鞍列岛海域大黄鱼摄食习性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23,30(2):247-258.
作者姓名:杨凡  刘明智  蒋日进  印瑞  李霞芳  申家荣  单晓鸾  徐汉祥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与渔业研究所, 浙江 舟山 316021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 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 舟山 316021;山东省乳山市海洋经济发展中心, 山东 乳山 26450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900904, 2019YFD0901204);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生生物资源动态监测项目(HYS-CZ-202312).
摘    要: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作为我国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类,曾因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导致资源枯竭,近些年来通过增殖放流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大黄鱼资源有恢复的迹象,为了解大黄鱼资源变动后摄食情况,于2021年10—11月,在马鞍列岛海域采集野生大黄鱼样本328尾,应用胃含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和脂肪酸手段进行食性分析。结果显示,胃含物饵料生物分为10大类,包括鱼类(Pisces)、长尾类(Natantia)、短尾类(Brachyura)、口足类(Stomatopoda)、磷虾类(Euphausiacea)等,以及少量的海藻,其中口足类中的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小型鱼类为大黄鱼重要的饵料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δ13C值范围是–19.20‰~–15.17‰,平均值为–16.70‰±0.82‰;δ15N值范围是8.86‰~14.74‰,平均值为10.76‰±0.93‰。稳定同位素分析可得饵料生物类群对大黄鱼的食源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端足类(Amphipoda)、短尾类、长尾类、口足类、鱼类、磷虾类和糠虾类(...

关 键 词:大黄鱼  马鞍列岛  摄食习性  胃含物  稳定同位素  脂肪酸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产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产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