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区刺槐和油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PLFA分析 |
| |
作者姓名: | 魏安琪 魏天兴 刘海燕 王莎 |
| |
作者单位: |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170502),国家科技支撑课题(2015BAD07B02),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共享服务平台项目(2016-2018) |
| |
摘 要: |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人工林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产生的影响,为该区植被恢复评价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以山西吉县典型刺槐和油松人工林以及自然恢复的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MIDI系统),分别对土壤表层0 ~ 20 cm和20 ~ 40 cm土层的PLFA种类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人工林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PLFA数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并探讨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细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和丛枝菌根真菌PLFA含量及多样性指标(Shannon-Wiener、 Simpson及Pielou指数)均呈现出刺槐林最高、油松林次之,且均显著高于荒草地的趋势(P < 0.05)。2种人工林土壤中表征环境胁迫的直链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SAT/MONO)值显著低于荒草地(P < 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及土层深度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且3种植被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 < 0.05)。冗余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全氮含量和pH值。结论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有显著影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修复具有积极意义。与油松相比,刺槐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状况的改善。
|
关 键 词: | 植被恢复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群落结构 多样性 |
收稿时间: | 2018-09-0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