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喀斯特地区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对岩性和人工造林的响应
作者姓名:陈优  肖丹  郑生猛  胡亚军  王小利  何寻阳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 环江 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 环江 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125;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 福建 武夷山 354300;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0503);国家973计划课题(2015CB452703)。
摘    要:明确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对岩性和人工造林的响应特征,是合理利用AMF改善喀斯特地区人工林土壤质量、提升造林效益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灰岩和碎屑岩区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耕地为对照,通过野外区域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AMF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探讨其对岩性和人工造林的响应。结果表明:球囊霉属(Glomus)为研究区主要优势属,其相对丰度为58.50%~89.37%。AMF群落对人工造林的响应在不同岩性条件下存在差异:在石灰岩区,人工造林显著增加了AMF香农多样性指数;在碎屑岩区,人工造林显著增加了球囊霉属相对丰度,却降低了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的相对丰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pH和速效磷是影响AMF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岩性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间接作用于AMF群落变化(p < 0.05);而人工造林则通过改变土壤养分(特别是速效磷)对AMF群落起到直接或间接作用(p < 0.05)。可见,人工造林对土壤AMF群落的影响...

关 键 词:喀斯特  丛枝菌根真菌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岩性  人工造林
收稿时间:2021-03-17
修稿时间:2021-11-04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现代化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现代化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