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应用微电脑对福建山区杂交水稻产量结构的多元分析
引用本文:李义珍.应用微电脑对福建山区杂交水稻产量结构的多元分析[J].福建稻麦科技,1985(2).
作者姓名:李义珍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
摘    要:调查了福建省山区40个试点1168丘杂交水稻的产量结构,按照亩产由亩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构成,亩总粒数由亩穗数和每穗粒数构成的模式,应用PC-1500型微电脑,对结果因素与构成因素的数量变化关系进行多元分析,结果明确: (1)各构成因素对结果因素的作用力,主要决定于各自变异度的相对大小。通过调节变异度大的构成因素,可以大幅度改变结果因素的取值;而一个变异度不大的构成因素,即使其偏回归系数可能较大,也不可能大幅度改变结果因素的取值。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加强产量结构的调查,着力于增加变异度大的构成因素的数量,是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秘诀。 (2)构成亩产的三个因素中,以亩总粒数(X3)的变异度及对产量的通径最大,40个试点平均,CV3=16,1%,P3=0.9835,P3:P4:P5=61:23:16,三类杂交组合平均,CV3=19.1%,P3=1.0255,P3:P4:P5=62:20:18;仅在少数试点,结实率(X4)的变异度及对产量的通径,接近于亩总粒数。因此,提高山区中低产田产量的关键,在于增加亩总粒数,扩大产量库,在个别条件下,还需同时注意提高结实率;千粒重(X5)的变异度及对产量的通径最小,40个试点平均,CV6=4.4%,P5=0.2582,反映出千粒重是组合(品种)的稳定性状,不能指望通过提高粒重来达到增产的目的。剩余因素的通径系数Pe6很小,产量通径分析的机误在3%以内,是相当可靠的。 (3)构成亩总粒数的两个因素——亩穗数(X1)和每穗粒数(X2),变异度及对亩总粒数的通径都较大。有的试点以亩穗数,有的试点以每穗粒数的变异度及对亩总粒数的通径较大,但在多数试点,二者的变异度及对亩总粒数的通径相近。40个试点平均,CV1=14.1%,CV2=12.8%,P1=0.8658,P2=0.8031,P1:P2=52:48。数据表明,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亩总粒数的增加,亩穗数和每穗粒数多是双双增长的,二者对于增加亩总粒数具有近于同等的重要性。剩余因素的通径系数Pe3很小,亩总粒数通径分析的机误在5%以内,是相当可靠的。 (4)通过微电脑计算,建立了三类杂交组合各产量区间的亩产和亩总粒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标准,且多在0.95以上,为建立合理的产量结构模式和预测预控产量,提供了依据。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