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水土保持学与防护林学家高志义教授
摘    要:高志义,男,1929年10月生,山西汾阳人,中共党员. 1953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林学专业, 留校任教至今. 从事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已45年. 1986年晋升为教授 ,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历任教研室主任、 水土保持系系主任等职,以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林学会、水利部沙棘管理中心理事 和几家科技刊物编委等. 出版教材、专著5部,发表科技论文50多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 生多名.   高教授青年时期受老一辈林学家梁希的名言“志愿黄河流碧水,着手赤地变青山”的影响很 深,立志在自己从事的水土保持防护林学科中竭尽全力为国家做贡献. 50年代以来,他 积极参与黄土高原、沙漠地区科学考察,并结合教学投身于山区规划治理、防护林建设等工 程,足迹遍及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并深入到沿河、沿海和内陆沙地.   在教学方面,高志义致力于水土保持专业的教学改革. 1958年高志义积极参加了我国高校第 一个水土保持专业的筹建工作. 到80年代初期,高志义团结全系师生艰苦奋斗、勇于探 索和实践,经过近10年的努力,提出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点办学道路的模式.在1987 年 全国农科教改经验交流会上,该模式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肯定与好评. 以该模式为内容的教 学成果获国家教委首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该成果在同类院校中迅速推广应用,对全国 水土保持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于科学研究,高志义始终认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只有积极投入科学研究,才可能推动专业和 学科的发展与深化. 国家“六五”至“八五”计划期间,高志义除了承担林业部重点科研任 务外 ,主要还担任了国家科技攻关“生态林业工程技术体系研究”项目、“三北”防护林营造 技术课题的技术总负责人的任务(含30个专题),协助有关领导部门进行科技攻关的立项、论 证、检查和验收等工作,并亲自主持其中重点专题的科研任务. 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高志义 主持的“黄土高原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适地适树研究”分别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 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专题的中间试验,由于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建了七个中试区效果卓 著,而受到林业部科技重大成果的表彰. 他主持的“黄土高原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 体系建设模式研究”专题先后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 ,高志义由于在“八五”科技攻关中做出突出贡献而荣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的联 合表彰.   高志义教授在科研中的主要贡献是提出贴近该项研究世界先进水平,并有科技创新特点的完 整、系统的研究方案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用以作为科研人员参与协作的指导性准则. 同时他 非常注意鼓励协作单位和科研人员发挥创造及创新精神,丰富和完善研究方案与 方法. 他在分析了德国立地分类系统、前苏联乌克兰林型学派和美国等的林区立地分类及 其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重新考察了黄土高原植物区系、生态因子等的特点,在基本为无林地 条件下的黄土高原提出了以土壤水分亏缺为主的立地因子分类系统.   “昕水河”专题是为解决“三北”黄土高原类型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由“生态型”向稳定、高 效、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型”转换关键技术问题而立项的. 在高志义教授主持下提出了多 学科研究人员认同的研究方案. 其中“科学、可行的规划设计技术体系”规定了引用系统集 成技术,统一管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中各种复杂的数据源,如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结 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精确数据及模糊数据等;建立基于GIS,RS,MIS,ES技术集成系 统,应用以专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作为防护林体系规划设计的主体途径. 上 述“立地”和“昕水河”项目都是获得国家奖的两项科研成果,在1999年11月国家林业局西 部大开发绿化工程规划中均列为重点推广应用的重大科技支撑项目.   80年代中期,在中华大地上崛起了沙棘这一新兴事业. 高志义从这一事业 起步开始,即热情地投入,并多次深入到高寒、干旱、半干旱等天然沙棘林分布区和大规模 人工种植沙棘地区从事考察研究. 主持了第一次沙棘国际会议(1989),为有关领导部门撰写 并发表了“全国沙棘发展规划”(1992). 1997年,他会同关君蔚、杨含熙等老院士赴内蒙古 伊克昭盟实地考察沙棘生长情况和研究它所拥有的多种功能,由高志义撰写的考察报告引起 国家有关领导的重视. 现在晋、陕、蒙交界处砒砂岩严重水土流失区,国家已批准 建立并启动了以种植沙棘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工程(1998),现已在正常运行.   高志义教授虽已步入古稀之年,却仍然奔波于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建设一线,为祖国 竭诚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