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辽东地区蚕俗文化浅谈
引用本文:陈凤林,张禹.辽东地区蚕俗文化浅谈[J].北方蚕业,2009,30(1).
作者姓名:陈凤林  张禹
作者单位: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凤城,118100;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凤城,118100
摘    要:辽东地区是指辽宁省的岫岩县、凤城市、宽甸县、桓仁县、本溪县等东部丘陵山区.是中国柞蚕的主产区,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其养蚕历史可追溯到300多年以前.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年间,山东先民在"闯关东"的过程中,先后从水路或陆路把柞蚕移至辽宁,在辽东地区正式大面积放养是在1796年.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柞蚕生产基本上是粗放经营,产量很不稳定.于是,人们为了祈盼养蚕有个好收成,便利用了蚕事活动的规律,并辅以迷信色彩的主观意识行为延续下来,逐步形成一种蚕俗文化.那么这种文化为什么能够传承到现在仍不绝迹呢?笔者认为:柞蚕饲育在野外,受各种气候因子制约力很大,既使是进入科技时代的今天,柞蚕的收蚁结茧率也仅能维持在20%~50%之间,这就是意味着,蚕民在养蚕过程中,有50%~80%的蚕种投入白白地被各种气候因子、生物因子耗掉了.那么在科技水平不发达的初始养蚕阶段,这种损失就更可想而知了.但是,危害柞蚕的病虫害又存在发生周期,在小发生期间,如果再遇到风调雨顺年份,这时的柞蚕生产便可能出现好的收成.于是,人们感到自己的意识作用灵验了.比如;柞蚕茧产量较高年份在20世纪的20年代前后就出现过.可那时,既没有什么消毒防病药剂,更没有什么新品种、新饲育技术.因此,那个时期的柞蚕丰收,只能是各种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对柞蚕的生长发育处于有利时期所致,完全是靠天吃饭的结果.

关 键 词:辽东地区  中国柞蚕  俗文化  蚕茧产量  丘陵山区  史料记载  粗放经营  柞蚕生产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