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华南3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的生态水文效应
引用本文:段文军,王金叶,李海防.华南3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的生态水文效应[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5):51-55.
作者姓名:段文军  王金叶  李海防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桂林理工大学生态规划与工程研究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典型人工林林下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研究”(3110040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模式及示范”(2012BAC16B04);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岩溶地区桉树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形成及调控机制研究”(2012GXNSFBA053066)
摘    要: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一直是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科学评价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也是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方向。对华南地区3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即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进行了对比研究,以评价自然恢复与人工林恢复、针叶人工林与阔叶人工林、外来树种人工林与乡土树种人工林恢复模式的生态水文化效益。结果表明:人工林的保水、保湿效果好于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人工林的生态水文效益略好于马占相思人工林;马占相思人工林的土壤结构和保水潜力略好于马尾松人工林。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利用人工林可加快生态恢复的速度,改善生境条件,恢复生态功能,从而为后续物种的定居和繁殖提供条件,但同时也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加快人工林向天然林的转变,提高生物多样性。

关 键 词:生态恢复模式  生态水文效应  自然恢复草坡  人工林  华南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