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半干旱区不同种植模式对马铃薯淀粉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姓名:陈娟  贺锦红  刘吉利  康建宏  吴娜
作者单位:1宁夏大学农学院,750021,宁夏银川2宁夏大学环境工程研究院,750021,宁夏银川3宁夏旱区资源评价与环境调控重点实验室,750021,宁夏银川
基金项目:宁夏自然科学基金(2019AAC030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60376)
摘    要:为探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淀粉形成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露地平作(A1)、露地单垄单行(A2)、露地单垄双行(A3)、半膜单垄双行(A4)和全膜单垄双行(A5)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淀粉形成酶活性、淀粉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积累后期A5处理的总淀粉含量较A1、A2、A3和A4处理分别提高34.5%、26.1%、18.5%和12.7%。淀粉积累过程中,淀粉形成酶ADPG-PPase、UDPG-PPase、SSS、SBE和GBSS活性对马铃薯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总淀粉的积累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与马铃薯块茎总淀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91、0.264、0.514、0.629和0.130。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有明显影响;A5处理产量最高,A4处理次之,分别较A1处理增产83.8%和62.9%。在宁夏半干旱区,全膜单垄双行种植模式在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淀粉形成酶活性提高和增产方面有明显优势。

关 键 词:马铃薯  种植模式  淀粉形成酶  产量  
收稿时间:2019-10-24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作物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作物杂志》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