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天山科其喀尔冰川区复杂下垫面CO_2通量贡献区分析
摘    要:大气湍流交换过程中CO_2有效源(汇)区域即CO_2通量贡献区,在冰川作用区不仅受到水化学侵蚀强度的影响,还受区域微气候的影响,另外,动态的下垫面和复杂地形也增加了实际监测的不确定性。为了评估冰川区CO_2通量监测结果的空间代表性,在西天山南坡科其喀尔冰川表碛区利用涡度协方差观测系统进行观测,同时,结合基于KM足迹模型基础上开发的ART Footprint Tool足迹软件对通量贡献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积雪积累期主风向以NW为主,风向频率占53.31%;积雪消融期和冰川消融初期NW向主风减少,偏北的NNW风逐渐增多,但冰川消融峰期后又逐渐过渡为NW风向。(2)积雪积累期雪冰融水几乎消失,但大气CO_2通量平均为-0.07 g·m~(-2)·d~(-1),尤其是白天为-0.88 g·m~(-2)·d~(-1),仍呈没收现象,是由于白天较强辐射下,少量积雪融水引起可溶性物质淋溶过程中水化学反应没收大气CO_2所致;而夜间冰川消融峰期CO_2通量值平均为0.33 g·m~(-2)·d~(-1),呈释放CO_2现象,这可能与夜间区域降温及降水过程中溶解的CO_2因地表蒸发返回大气所致。(3)通量贡献率80%以上的各期0.5 h数据占比依次为:积雪积累期(95.80%)积雪消融期(93.28%)冰川消融峰期(86.13%)冰川消融初期(81.88%),而足迹最远点分布距离顺序与前者几乎相反,但均分布在主风向下的冰川中流线上,说明对CO_2通量监测值有显著影响的贡献区比较集中,也意味着冰川末端及两侧山脊草地CO_2通量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4)白天在大气稳态条件下,贡献区解释的CO_2通量为(78.55±2.08)%,略高于夜间的(77.72±1.41)%,但显著低于非稳定条件下白天(89.86±0.22)%和夜间(89.45±0.57)%的解释结果,进一步验证了CO_2通量贡献区比较集中。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