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对双季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作者姓名:秦晓波  李玉娥  万运帆  廖育林  范美蓉  高清竹  刘硕  马欣
作者单位:1. 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1. 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1. 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长沙 410125;3.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学院,长沙 410004;1. 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1. 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1. 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201103039);国家"973"计划项目(2012CB417106);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项目:农田和草地碳汇潜力与扩增战略研究(2013-2014)。
摘    要:稻田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强度受多种田间管理的影响,以往对各种措施间的交互效应研究较少。为此,该研究利用改进的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了连续4个生长季的湖南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观测,旨在分析耕作和稻草还田2种措施的交互效应并探寻多措施联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途径。试验设4个处理:翻耕(CWS,conventional tillage without straw residue)、免耕(NWS,no till without straw residue)、免耕高茬还田(HN,no till with high stubble straw residue)和翻耕高茬还田(HC,conventional tillage with high stubble straw residue)。结果表明,耕作和稻草还田2种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有显著的交互效应(P0.05),但对氧化亚氮交互效应不显著。2种措施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异。多生长季平均而言,各处理甲烷排放顺序为HCHNCWSNWS(HC显著高于HN,HN和CWS差异不显著),水稻产量顺序为CWSHNHCNWS(HN和CWS差异不显著),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reenhouse gas intensity)顺序为HCCWSHNNWS(HN显著低于HC和CWS,P0.05)。可见,"免耕高茬还田"模式能抵消翻耕处理的高温室气体排放,并能比NWS处理提高水稻产量,显著减缓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在保护性耕作和农田碳库提升的需求下,该模式应被予以高度重视。该研究可为中国双季稻主产区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缓措施的选择提供科学支撑。

关 键 词:温室气体  排放控制  秸秆  双季稻田  免耕  高茬还田  交互效应
收稿时间:2014-01-14
修稿时间:2014-03-18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