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淮河中游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研究
作者姓名:刘凯  周彦锋  段金荣  周游  蒋书伦  宋江腾  丁娜  徐东坡
作者单位: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长江中下游水产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2015DKA30470)
摘    要:2014年冬季分别对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采样调查,研究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两个保护区共发现浮游动物57种,均以原生动物为主体。其中淮南段保护区共38种,包括原生动物22种,轮虫7种,桡足类6种,枝角类3种;荆涂峡保护区共39种,包括原生动物23种,轮虫6种,桡足类7种,枝角类3种。淮南段保护区和荆涂峡保护区浮游动物密度均值分别为(1 313.17±500.53)个/L和(1 601.46±669.02)个/L,生物量均值分别为(0.23±0.12)mg/L和(0.41±0.50)mg/L。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两处保护区均为中度污染,荆涂峡保护区水质优于淮南段保护区。RDA分析结果表明,水深、浊度、p H、透明度是影响淮南段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而荆涂峡保护区的主要影响因子则为水温、总磷、磷酸盐、叶绿素a和高锰酸盐指数。

关 键 词:淮河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浮游动物  水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收稿时间:2015-11-04
修稿时间:2016-06-13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