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强和土地利用方式对豫西南山区有机质流失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李中原 王国重 屈建钢 徐建昭 闫东锋 |
| |
作者单位: | 1. 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河南 郑州,450003;2. 黄河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院,河南 郑州,450004;3. 河南省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总站,河南 郑州,450008;4. 河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 |
| |
基金项目: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基于分形理论的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及防治措施”(GG201412),“河南省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保持与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GG200901) |
| |
摘 要: | [目的]研究丹江口水库水源区不同降雨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有机质流失的影响,为该区域的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豫西南山区5种常见土地类型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雨强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影响。[结果]雨强对径流中有机质的流失影响显著,雨强越大流失量也越大,而土地类型对其影响不大;泥沙中的有机质流失量受雨强和土地类型的影响均显著,随雨强增加而增大;农用地(梯田和坡耕地)中随泥沙流失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林草地则低;分别对径流和流失泥沙中的有机质含量与雨强作回归分析,均显示出多项式拟合效果最好(除灌草地的泥沙拟合外)。[结论]梯田作为一种水保措施,能够保持养分和水土流失,因此其土壤中富集的养分也最多;林草地土壤结构较好,能够减缓土壤侵蚀,因而流失的养分也较少。
|
关 键 词: | 人工降雨 雨强 有机质 土地利用 方差分析 |
收稿时间: | 2016-03-12 |
修稿时间: | 2016-07-07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通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