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N2O排放、水稻氮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姓名:冯珺珩  黄金凤  刘天奇  曹凑贵  李成芳
作者单位: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江大学/长江大学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项目: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1671637);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2017YFD0301403);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ubei Province(2018CFB608)
摘    要:保护性耕作是改善农田土壤肥力的重要举措,然而其对作物氮吸收与产量的作用尚不明确。为此,本试验于2016—2017年稻季在湖北省武穴市花桥镇,设置常规翻耕与免耕两种耕作方式以及前茬作物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两种秸秆还田方法,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土壤N2O排放、根系酶活性、水稻氮吸收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土壤N2O排放,但不影响根系硝酸还原酶与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水稻氮吸收与产量。与翻耕处理相比,免耕处理2016年和2017年土壤N2O排放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2.5%~18.2%和21.1%~38.6%。秸秆还田显著影响土壤N2O排放量、根系酶活性、水稻氮吸收与产量。相对于秸秆不还田处理,秸秆还田处理2016年和2017年土壤N2O排放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8.5%~45.5%和13.1%~29.5%。秸秆还田处理相对于不还田处理根系硝酸还原酶与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6.7%~45.9%和9.0%~46.7%,水稻氮吸收量提高了12.5%~26.0%,产量增加了9.4%~12.6%。本文认为,虽然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氮吸收与产量,但也促进了土壤N2O的排放,因此在评估保护性耕作稻田温室效应时应加强对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和土壤碳固定影响的长期监测,以期为发展低碳稻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 键 词:免耕  根系  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  温室气体
收稿时间:2018-10-21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作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作物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