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鄂通两头乌与通城猪生长、胴体、肉质性状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
作者姓名:付明  徐三平  吴平波  余新良  张宇  王文君  李胜  郑建保  徐学文  张静  彭中镇  刘榜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湖北省地方猪品种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通城县农业农村局,通城 437400;通城县国营种畜场,通城 437400;通城县云志生态养殖场,通城 43740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生猪健康养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武汉 430070;湖北省地方猪品种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179041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D03B02)
摘    要:为评价以通城猪为母本与瘦肉型大白猪杂交培育的新品种鄂通两头乌的培育效果,对鄂通两头乌和通城猪进行同期对比试验,测定生长性状、胴体性状(胴体长、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等)、肉质性状(肉色、滴水损失、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等)以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鄂通两头乌日增重((596.27±90.24)g/d)极显著高于通城猪((513.28±90.31) g/d,P0.01),瘦肉率(49.56%±2.21%)极显著高于通城猪(43.47%±1.39%,P0.01),背膘厚((34.73±0.94) mm)极显著低于通城猪((38.80±0.96) mm,P0.01);通城猪大理石纹评分与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3.47±1.16、3.45%±1.11%,与通城猪相比,鄂通两头乌肉质性状中除了肌内脂肪含量(2.72%±0.87%)有降低外,其他肉质性状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两品种仅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鄂通两头乌在保留通城猪优良肉质性状的同时其生长和胴体性状得到了有效改良。

关 键 词:通城猪  鄂通两头乌  生长性状  胴体性状  肉质性状  保种名录
收稿时间:2020-03-03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